平川区 - 基本概况
平川区位于白银市中部,是1985年随白银市恢复建立而成立的市辖区。距兰州市130公里,东与会宁县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北部均与靖远县相连,西与景泰县为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1347米至2858米,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辖6乡3镇2个街道办事处。居住着汉、回、满、蒙等11个民族,总人口19.3万人。
平川区境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交汇的地区。现境内有汉、回、满、蒙、藏、苗、彝、壮、布依、瑶、东乡、裕固等12个民族。全区总人口19.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5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3%,回族2725人,满族93人,蒙古族76人,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共和镇兄弟村及驻平川各厂矿企业单位。
平川区 - 历史文化
汉武帝时代,在今平川区水泉乡中村一带设有渡口——鹯阴口,是丝绸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其后千
平川区 - 历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区境属古雍州地,为羌戎所居。战国后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区境为大将蒙恬收复,归北地郡管辖。不足十年,秦末仍为匈奴所居。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汉得河南地,区境为汉北地郡属地。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设置安定郡,设祖里厉、鹑阴二县,归安定郡管辖。
东汉初年,鹑阴县改鹯阴县,隶武威郡。
三国时,鹯阴县属魏之武威郡。
西晋初年,鲜卑族一支秃发氏迁居鹯阴,改麦田城。西晋末收复鹯阴县,仍称鹯阴,属武威郡辖地。
东晋成帝咸和四年,麦田城为鲜卑另一支乞伏氏所居。
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后,苻坚改鹯阴县为平凉郡,此后,平凉郡先后为前秦、后秦、南凉、大夏、北魏、西魏所据有。沿称平凉郡。
西魏文帝十三年,宇文太奉太子西巡,会师平凉郡,遂改称会州。北周时,改会州为会宁防。隋改会宁防为会宁镇。
唐高祖武德二年,改会宁镇为西会州。贞观六年,废鸣沙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唐玄宗天宝元年,改会州为会宁郡。十六年后,复改为会州。代宗广德元年后区境为吐蕃所据。
宋初,仍置会州。太宗雍熙二年,李继迁破会州,焚毁城郭,会州从此废除。
宋神宗元丰四年后,李宪筑打罗城(打拉池),形成杨稍沟→打拉池→双铺→狼山→海原的宋、夏边界线,边界线以东归宋管辖,以西为西夏属地。
南宋时,区境为西夏据有。
西夏末主宝义二年(1227),蒙古灭西夏,区境属元巩昌路西宁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9年),设迭烈逊巡检司,属军事设置单位,归固原州管辖。巡检司治所在黄湾中村。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于会州旧址置靖虏卫,迭烈逊巡检司归靖虏卫管辖。成化十年(1474),移迭烈逊巡检司驻打拉池。
清朝初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区境属靖远卫辖地。后改为靖远县,隶巩昌府。
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丞于打拉池,分会宁、靖远、海原部分地方归其管辖,亦称打拉池分县。
民国以后,区境大部分地方归靖远县,小水村归会宁县管辖。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农会、为白银市境内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之一。
1949年9月,小水村改归靖远县管辖。区境属靖远县地。
1985年,白银白银市恢复地市建置,析靖远县五乡—镇置平川区。
平川区 - 自然地理
位置疆域
平川区位于白银市中部偏北,区政府所在地西南距白银市93公里,距省城兰州185公里。地处东经104°24′~105°51′,北纬36°18′~37°00′之间。全区面积210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的0.36%。区政府驻地宝积镇向阳村。
地形
平川区地形的总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西长91.5公里,南北宽75公里,由西北向东南呈一狭长地带,阶梯状多台阶地形。境内最高峰屈吴山南沟大顶,海拔2858米。最低处水泉乡野麻村红麻湾,海拔1347米,高低差1511米。西部旱平川与东部西格拉滩为盆地式缓坡平川。由西向东甲盔山、水泉尖山、喀拉山、碑南泉、黄家洼、屈吴山构成平川区山脉的骨架,虽少林木葱郁之景,不失峻拔崎险之象。
地质
平川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山东端,秦祁褶皱强烈,断层极为发育。地质构造主要为向西北方向收敛、向东南方向撒开的帚状旋转构造体系,曾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其中以加里东运动最为强烈,表现为强烈的沉降和局部的升起。新生代第四纪时期以来,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层分带性明显,发育完整,成因类型也比较复杂。第四纪沉积物的发育属于陆相沉积,包括河流冲积相,塬梁地区风成黄土,山前洪积相及断陷带内的冲洪积相等四种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下的沉积物。
境内地质构造自远古代前寒武系至新生代第四地层均有出露,以第四系覆盖面积最大。已探明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淘系、志流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黄家洼山及屈吴山前有寒武系的加里东中期花冈闪长岩、奥淘系灰岩、大理石、侏罗系的烁岩出露。
气候
平川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腹地,东北有六盘山、东南有秦岭作屏障,东南暖湿气流不易到达,因而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北近腾格里大沙漠,地域开阔,无高山阻隔,西伯利亚寒流易于入侵,故冬季寒冷且长,风沙霜冻危害频繁。境内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形成东南、西北两个不同的气候带。全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降水少、干旱多风。
平川区年平均温度8.2°C,最高年平均温度9.8°C,最低年平均温度7.9°C;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平均为21.3°C;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平均为-8.6°C;极端最高气温达34.1°C,极端最低气温-23.2°C。无霜期平均为143天,最长达170天;霜冻初日为9月30日,平均终日为5月11日。海拔最大相对高差1511米,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形成四个不同的气候区。
土地
全区总土地面积2106平方公里,合315.9万亩,其中耕地26.3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3%,人均耕地3.4亩,高于全省人均耕地2.4亩的水平。耕地中,山地14.36万亩,川地11.9万亩;其中,水地为6.6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5。42%,三田面积为9.4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94%;三田中,砂地为6.7万亩;梯田1.51万亩,沟坝地1.25万亩。宜林地71.5万亩,占总面积的22.63%;宜牧地131.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75%;宜农荒地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53%。26.32万亩耕地中有19.8万亩为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5.2%。现有林地6.84万木亩,森林覆盖度低,只有2.16%。
平川区 - 自然资源
煤炭资源分布境内的整个西北部,总储量约11.37亿吨,可采储量为8.53亿吨,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高发
平川区 - 基础资源
平川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多,现已探明或发现的矿藏有11种。能源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特点,是良好的工业动力和民用煤。平川区煤炭资源在全省占第二位,仅次于华亭矿区,为全区优势矿产之一。共划分为宝积山、红会、王家山、磁窑、井儿川5个煤田区。国营统配煤矿在宝积山、红会、王家山三个煤田开采,煤炭总储量10.8亿吨。其中宝积山含煤面积约22平方公里,红会矿区含煤面积约18平方公里,王家山矿区含煤面积约10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还有陶土、花岗岩、沙金、铜、锰、石灰石、石英石、沸石、烧胀粘土等多种矿产资源。境内不仅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且黄河也流经境内32公里,集水面积1.3万亩。有可耕地50.5万亩,宜林地71.5万亩,宜牧地131.9万亩,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年均温度8.2℃,年太阳辐射量为147.3千卡/平方厘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产,区内羊羔肉、二毛裘皮、黑瓜籽、西甜瓜、大枣、核桃、干草等特产,质地优良、久负盛名。
平川区 - 基础条件
新兴的能源型工业城市平川区,依托驻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狠抓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
平川区 - 经济基础
农业方面,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以粮油生产为基础,西甜瓜、玉
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平川区将进一步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的思路,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界朋友来这里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同发展。
平川区 - 市政建设
1985年10月,平川区正式成立,白银市建委、区城建局按照建区要求,系统的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并于1987
平川区成立后经10年建设,已初步形成12平方公里的城市区域,城市面貌及城市服务功能渐臻完善。
平川区 - 经济规划
近年来,平川区紧扣发展这一主题,按照省委提出的“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总体要求,贯彻“工业强区、民营富区、科教兴区、开放活区”四大基本区策,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强化农业基础性地位,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全区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呈逐年攀升趋势,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
平川区坚持为大中型企业搞好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在地企协作共同努力下,区域内大中型企业效益快速增长,煤、电、陶三大支柱产业的优势凸现,工业经济呈现出煤炭、电力、陶瓷、建材、生物科技、农产品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地方工业总量稳步增加,区级工业效益持续回升。
平川区全力营造投资环境,城市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在加强投资硬环境的同时,区委、区政府围绕建设“廉洁、为民、务实”的服务型机关,坚持以高效、优质的服务为中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中区开发建设的意见》,不断简化办事环节,继续推行和完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一站式”服务等制度,区内环境优雅,政策优惠,成为投资者的理想投资区域,全区上下初步形成了“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氛围。兰州工贸集团西太华超市、东部市场精品城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入驻平川,温州华顺陶瓷有限公司高档内墙砖生产线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其它一些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林立平川大地。招商引资呈现出产业趋向科技化、投资领域多元化、招商主体社会化的良性发展格局。
平川区主要投资区域在中区开发区,属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和农业综合开发区,占地面积4252亩,可发展种植面积近3000亩,地势平坦,可工可农。目前开发区已实现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有平川中学、平川小学两所区级青少年科技教育、科技活动特色学校;有西北最大的民营陶瓷企业--新乐雅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已超过8000万元;平川区中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已超过3000万元;投资达1600多万元的白银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纤维素酶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2004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58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第三产业3.64亿元,比上年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5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7亿元。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9亿元,金融机构存款1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8.46亿元。
平川区 - 特色产品
平川区境内资源丰富,能源充裕。境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铜、锰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煤炭、陶土、花岗岩、石灰石、沸石、烧胀粘土、石英石、矿泉水等。境内煤炭总储量达11.37亿吨。陶土储量达20亿吨,是西北最大的陶瓷重镇。屈吴山矿泉水是经国家地质部鉴定的优质天然矿泉水,现已开采利用。宝积乡红沙浪地热水资源丰富。耕地面积26.32万亩,宜林地71.5万亩,宜牧地131.9万亩。
正是依托平川区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位居甘肃第二的大型国有企业——靖远煤业有限公司以科技兴煤战略使企业迅猛发展。其主导产品陇上精品——晶虹煤1号、2号、3号产品,长期出口东南亚,成为目前甘肃最大的煤炭基地和主要的出口煤基地。
西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靖远第一、第二发电公司,位于区境旱平川,为国家“七五”重点工程,是连结陕、甘、宁、青电网的主力火电厂之一。第二发电有限公司是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的中外合资企业。投资24亿元的靖电三期工程和投资11亿元的魏家地瓦斯发电厂目前已进入建设阶段。
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已手工烧制排水用的瓷筒,明清时期在境内的磁窑地区陶瓷业发展曾鼎盛一时。靖远陶瓷厂作为市内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发展了五十年,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陶瓷生产知识和操作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有新乐雅、陇烨陶瓷等十余家民营陶瓷企业,主要产品有水晶哑光地砖和内外墙砖、日用精品陶瓷、中高档卫生洁具瓷、仿古瓷等品种。
平川区形成区内四大特色农业——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西甜瓜产业和蔬菜产业、以繁育优质玉米种子为主的种子业,“平川蜜”西甜瓜和“乾泰”种子已远销省内外。养殖业以牛、羊、猪、鸡为主,品种繁多的小杂粮也初具产业化规模,秦芄、车前子等野生中药材和石羊、狐狸等野生动物及天然森林、草场资源丰富。二毛裘皮、黑瓜子、大枣、发菜、甘草等土特产品质优良,久负盛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平川区 - 旅游景观
北武当
北武当山位于平川区水泉乡黄湾村黄河西岸,始建于清代中叶,与湖北武当山南北呼应。清乾隆皇帝曾到此进香并在黄河东岸磨崖峭壁题词"福寿山初迹"。供有山神、土地、龙王、城隍、文昌帝君、十殿阎王等道教神灵。建筑古迹依山傍水,更有云岩壁立,大河蜿蜒,桑林村霭,古刹祥云,素以"福寿初迹"、"捧灯照岸"、"五龙捧圣"、"磨崖石刻"等景观传世著称。
景点特色:
北武当山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气势雄伟.
红山寺
红山寺位于平川区共和乡西1公里处,为平川八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红山寺始建于北魏,宋重建,曾为一方圣境,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诗篇。因兵、地震等原因多次被毁,经多次重修,文革时全部毁废。1981年后,又恢复了佛事活动,重修了大雄宝殿。
景点特色:
为平川八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
崛吴山
崛吴山位于平川区东南部黄桥乡境内,最高海拔2858米,该山峰峦迭障,林木茂密,甘泉长流,气势宏伟。山中多有珍禽异兽,被誉为"崛吴春障",为原靖远县志记载的古八景之一。
景点特色:
亭台楼阁雄伟壮观,山色钟灵毓秀,建筑于绿山遥相辉映,吸引着大量的周边地区的游客,成为主要的宗教活动和旅游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