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地图-→ 白银地图[切换城市] 当前城市: 白银
白银地图 辖区: 【白银地图 | 平川地图 | 靖远地图 | 景泰地图 | 会宁地图】 其他:【百度】 【公交查询】 【搜狗】 【google】 【图吧】 【城市吧】 【更多】 【友链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 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 地图。

什么是三维地图

三维电子地图,或3D电子地图,就是以三维电子地图数据库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对现实世界或其中一部分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三维、抽象的描述。网络三维电子地图不仅通过直观的地理实景模拟表现方式,为用户提供地图查询、出行导航等地图检索功能,同时集成生活资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虚拟社区、出行导航等一系列服务。

1.如何查询4S店维修保养记录?(详情)
2.如何查询保险公司理赔记录?(详情)
3.如何查询车在哪个保险公司投保?(详情)
4.如何查询车型年款信息(高低配)?(详情)
5.如何查询出厂配置参数生产日期?(详情)
6.如何查询车牌号车架号和发动机号?(详情)

白银(Baiyin)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白银市是一块宝地,早在汉代就有采矿业。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松山之南,矿炉20座”,采矿点30余处,开采人员盛时达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官方在据市区10公里处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专设办矿机构"白银厂",白银市缘此而得名。

编辑摘要

白银市 - 基本概况

白银市白银市教育
甘肃省白银市位于中国甘肃省中部,黄河上游。又称铜城。辖白银、平川2区和靖远、景泰、会宁3县,市府驻白银区。面积2.12万平方千米,人口144.56万。汉族为主 ,另有回、满、藏、东乡等少数民族。原为矿区,因产白银而得名,又因铜矿储量和开采在全国地位显著,得“铜城”别名。1958年设市 , 1963 年撤市改为兰州市白银区,1985年恢复白银市。矿产资源有铜、铅、锌、金、银等金属矿产及硫磺、煤炭、石膏、石灰石、芒硝、氟石等非金属矿产,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在12亿吨以上,石膏储量 7000万吨,石灰石储量1 亿多吨。地下水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市区,水能资源充足,大峡水电站正在建设之中 。黑瓜籽、白兰瓜、发菜、滩羊皮为土特产品。已成为全国瞩目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并形成了电力、煤炭、稀土、化工、纺织、加工、建材等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次要地位。有金鱼公园、铁木山等名胜。

白银市 - 人口面积

白银市白银市
白银地处祖国腹地,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地带,东邻宁夏,南连定西,西界兰州并接河西走廊,北靠内蒙。东西宽174.75公里,南北长249.25公里。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4.4%。
白银市面积21209平方千米,人口175万人(2004年)。
白银区,面积1372平方千米,人口28万。邮政编码730900。
平川区,面积2106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730913。
靖远县,面积5809平方千米,人口46万。邮政编码730600。县人民政府驻乌兰镇。
会宁县,面积6439平方千米,人口58万。邮政编码730700。县人民政府驻会师镇。
景泰县,面积5483平方千米,人口23万。邮政编码730400。县人民政府驻一条山镇。

白银市 - 行政区划

白银市白银市
1956年11月,白银市正式成立,时为县级市。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4月,白银升为地级市。辖区以郝家川为中心,南北约35公里,东西约20公里,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因种种原因,1963年10月撤销市建制。198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建市。现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共有56个乡、18个建制镇、10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730900。代码:620402。区号:0943。白银区辖6个街道、2个镇、2个乡:人民路街道、公园路街道、四龙路街道、工农路街道、纺织路街道、王岘街道、水川镇、四龙镇、强湾乡、武川乡。

白银市 - 地理位置

白银市白银市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在东经103°3′-105°34′和北纬35°33′-37°38′之间。南北相距380多公里,东西相距140多公里,区域面积21158平方公里,形似一片巨大的桃叶。周边与甘肃、宁夏、内蒙古7个市盟和13个县旗接壤。距省会兰州69公里,地处西宁、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中心位置,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银市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祁连山东延余脉与腾格里沙漠三大区域过渡地带。大体上是南北高,中间低,海拔在1275-3321米之间,高差2046米。从地形特征来看,可分为祁连支脉构造中山、北部山前冲洪积平川、中部低山丘陵、南部黄土梁峁残塬四个区域,穿越全市中心地带的黄河谷地为全市地势最低一级,最高点为祁连山余脉老虎山。

白银市 - 气候特色

白银市白银市
白银气候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6—9℃,年降雨量180—450毫米之间,属东南季风气候西北部边缘区。全市由南向北分三个气候区,干燥度华家岭至会宁县城间属半干旱区。靖远县城向北至白银、景泰间属干旱区。白银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世代的白银人,也孕育了白银悠久的历史。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境内有半山文化遗址、吊沟古城汉墓、糜滩石器文化遗址、景泰龟城、明代长城、钟鼓楼、寺儿湾石窟、法泉寺石窟、北城滩城堡遗迹、牛门洞新石器新陶遗址等文化遗迹。及北魏、唐、宋的石窟艺术、城堡建筑及驰名的“丝绸之路”,雄伟壮美的万里长城,都在叙说着白银悠远的历史。

白银市 - 主要景观

白银市白银市
自然风光以孤岛状分布,主要有铁木山、乌兰山、桃花山、屈吴山、寿鹿山、哈思山等,它们森林茂密,风光迷人,并有宏伟的寺庙建筑。景泰县老龙湾黄河石林气势壮观,气象万千,被称为中华奇观,是一处独具丰韵的旅游景观,已被列为甘肃中部黄金旅游线之一。 白银市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境内有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县,现在会宁县被国家批准为全国主义教育基地,会师楼、长征景园等成为新旅游景点。

白银市 - 区域经济

白银市白银市经济发展
白银市恢复成立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奋力拼搏,使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经济总量处于全省十四个地州市的第三位。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07.52亿元,同比增长12.6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868元,增长12.5%。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7.08亿元,比上年增长33.51%。一般预算收入为7.04亿元,增长25.82%。一般预算支出31.92亿元,增长39.60%。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在融合渗透中共同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7亿元,同比增长5.5%;第
白银市白银市地图
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5.32亿元,同比增长17.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5.5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增加值12.05亿元,同比增长9.0%,房地产业增加值3.78亿元,增长5.2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2.47:54.25:33.28调整为12.67:55.57:31.5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提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商贸市场繁荣活跃,医药、烟草、饮食服务等行业连锁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通过招商引资、扶持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发展领域已拓展到加工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开发、现代服务等方面。投资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重点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支柱产业等方面倾斜。2007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96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中央、省属单位完成投资35.63亿元,同比增长8.5%,市及市以下地方投资55.33亿元,同比增长27.5%。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29亿元,同比增长21.14%,农村固定资产资5.83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4.27亿元,同比增长36.88%。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51亿元,增长12.97%。第二产业投资完成投资47.57亿元,增长11.95%;第三产业投资33.88亿元,比上年增长33.82%。2007年,全市施工项目个数879个,比上年增加144个,其中新开工632个,比上年增加112个,本年投产项目481个,年末新增固定资产60.83亿元。
白银市白银市
农业发展    黄河流径白银258公里。黄河的乳汁,无私地哺育了白银大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白银农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以黄河为轴线,高扬程灌区为主体,旱作农业为特点的现代化绿色农业园区已基本形成。全市农业人口114.79万,耕地面积452万亩,其中水浇地125万亩,农民人均近1亩。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优质农产品种类繁多。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水稻、荞麦、糜谷、荞麦、豆类等20多种;经济作物有油料、啤酒大麦、甜瓜籽等;瓜果类有西瓜、甜瓜、苹果、梨、桃、杏、葡萄、红枣等20多种、60多个品种。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2007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97.72万亩,比上年增加20.17万亩,增长5.34%;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13.59万亩,同比增长4.84%。小麦播种面积76.59万亩, 比上年减少1.04万亩,下降1.34%,玉米播种面积65.48万亩,比上年减少5.33万亩,下降7.53%;薯类播种面积87.91万亩,比上年增加13.39万亩,增长17.97%;蔬菜种植面积25.65万亩,比上年增加0.0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03万亩,比上年减少0.0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3.46万吨,增长3.16%,其中夏粮17.12万吨,下降1.32%,秋粮36.34万吨,增长5.42%。粮食亩产达到170.49公斤。蔬菜产量继续稳步提高。蔬菜产量111.21万吨,比上年增长2.01%。油料、瓜类、水果产量分别为1.34万吨、15.47万吨、11.81万吨,黑瓜籽产量9143吨。 
白银市白银市
白银是我国最大的高扬程电力提水灌溉区。目前已建成景电一期、景电二期、靖会、兴电、刘川等12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基本形成了以引黄高扬程灌区为主体,沿黄自流灌区和井、泉、库灌为辅,大中小结合的农田水利灌溉网络。“三田”(梯田、砂田、沟坝地)面积已发展到233万亩,占旱地面积的52.6%。白银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北部高扬程灌区已成为灌区农业优势开发的重要基地;中部沿黄灌区已成为“双高一优”农业开发的绿色走廊;最北部荒漠沙丘是沙产业开发的重要地区;南部川塬茆梁已成为特优农业开发的良好区域。在区域内已形成了以节能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种植业、以猪羊鸡牛为主的养殖业、以名优特新品种为主的林果业等三大支柱产业。白银市位居全省前列的地方特色主导产品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全市以靖远县和白银区为重点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3.2万亩,产量112万吨,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达到5.85万亩,产量35.7万吨;地膜菜用洋芋15.6万亩,产量31万吨。以靖远、平川为主的西甜瓜种植面积达到8.2万亩;全市以蔬菜、瓜类、油料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到85万亩;以会宁为主的小杂粮面积达到65万亩,以玉米制种为主的“订单农业”面积达12.9万亩;以会宁、景泰为主的优质饲料面积达到80万亩。特别在标准化生产和经营上,新争取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产品6个,总数已达15个;制定了21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并建立了6个初级农产品质量监测点,推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
  
白银在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上,注重了畜牧业发展,突出了以“靖远羊羔肉”品牌为主的羊产业。按照稳牧扩栈、稳山扩灌、稳土扩优的“三稳三扩”方针,全市羊产业发展由常规养殖为主向常规与舍饲结合、以舍饲养殖为主转变,由小饲小养向规模养殖转变。新建54个舍饲养羊示范点,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圈舍64.82万平方米,新发展规模养羊户1.7万户,规模养羊户累计达到3.2万户,全市50-100只的养羊户达4462户,100-1000只的养羊大户已达1357户,规模养羊总数达到70万只。养只饲养总量达到近179万只,出栏71万只。全市大家畜存栏21.6万头,同比增长0.5%;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04.5万头和512万只,分别增长3.8%和15.3%。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88亿元,同比增长14.2%,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白银市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大力发展和培育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现有五个省市级小区已集中各类乡镇企业750家,其中工业企业50家,形成固定资产4.4亿元。全市小城镇总数已达19个。乡镇企业已忧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途径,有力推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2004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9.04亿元,同比增长18.49%。2004年,全市共推广新技术15项,常规技术20项,优质专用农作物1310万亩,农作物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全市1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施示范项目100多项,应用各类农业高新技术140多个,实施先进实用技术60多项。白银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8.22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12.07万千瓦;水窖37.39万眼,增长9.58%;水平梯田159.79万亩,增长3.1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5.61万亩,新增1万亩。年末拥有拖拉机23124台,联合收割机97台,农用水泵三轮运输车49676辆。全年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3.88万吨;农村用电量3.34亿千瓦时。
  
白银市白银市六届人大常委会
“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一条与古长城并行的绿色长成——三北防护林,犹如一条彩带蜿蜒盘亘在腾格里沙漠的南端。白银银内涛涛东流又宛延西去的黄河,哺育了两岸簇簇绿洲。寿鹿山之秀,铁木山之美,哈思山、屈吴山、昌岭山挺拔葱郁,构筑超白银绿色的画卷。绿色延伸着希望,绿色象征着繁荣,随着西部大开发铿锵的步伐,一个因地制宜,林跟水走,林在农先,农林并举的秀美矗立于腾格里沙漠前沿。全市已有林地面积144.24万亩,人工造林累计完成127万亩,退耕不林(还草)57.22万亩。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07年完成造林面积9.48万亩,封山育林面积10.43万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17.16万亩,当年苗木产量4800万株,本年出售树苗3628万株。 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7.1万吨,增长2.13%;鲜蛋产量1.89万吨,增长19.82%;牛奶产量1.12万吨,增长18.47%。年末大牲畜存栏26.16万头; 年末牛存栏2.54万只;猪存栏62.62万头,羊存栏186.42万只,鸡年末存栏575.84万只。猪出栏61.29万头、牛出栏2.99万头;羊出栏106.97万只,比去年增长10.48%。水产品产量2046吨,比上年增长8.03%。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4%,其中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9%。中央企业增长较快。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25.58亿元,同比增长21.68%;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45.44亿元,增长17.37%;市及市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19.14亿元,增长16.37%。  四大行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07年煤炭、有色、电力、化工四大行业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6.63%。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70.58亿元,同比增长19.59%,产销率为96.17%。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1.73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利税28.13亿元,同比增长42.23%。实现利润13.43亿元,同比增加8.31亿元,增长162.3%。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共亏损39户,比上年减少10户,亏损额为0.83亿元,同比下降7.25%。 
白银市白银市
白银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从“一五”到现在40多年的创业发展中,形成了融地质、基建、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综合利用、科研于一体的比较完整的有色金属生产体系。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主要产品有铜、铝、铅、锌及加工材料、锌基合金、贵金属制品、选矿药剂、氟化盐、硫酸等40多个品种。38种产品获国家、省、部优产品称号。产品畅销国内数千家用户,部分产品直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红鹭”牌铝锭、锌锭已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其生产能力为:年产有色金属30万吨,总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累计为国家奉献有色金属315万吨,其中铜金属145吨,创造了铜产量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的骄人业绩,上缴国家利税52亿元。2007年全市有色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09亿元,同比增长8.27%。十种有色金属36.27万吨,下降2.74%,其中:铝增长1.14%,铅下降10.89%,锌下降2.58%。白银是甘肃省重要的化工基地。甘肃银光化学工业公司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直属的大型军民结合型骨干企业,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企业1999年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家一级计量合格单位,被甘肃省列入全省50家重点企业行列。拥有201、101、501、801等多条军品生产线和乳化炸药、传爆药柱、泡沫塑料、硝基二甲苯、DEIP等民品生产线,军、民品品种和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行业首位。其中,TNT炸药生产能力近6万吨,为亚洲第一;TDI年生产能力2万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TDI生产厂家,填补了全国化学工业材料的空白。其产品由于技术含量高,被国家三委一部授予“军转民高技术金奖”,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被甘肃省确定为“陇货精品”。2007年化工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6亿元,同比增长27.2%。硫酸47.02万吨,增长15.03%。

白银是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到目前全市煤碳生产能力已达到800多万吨,2007年,煤炭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68亿元,同比增长41.31%;累计生产原煤1056.62万吨,增长15.72%。电力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98亿元,同比增长19.25%;电量139.18亿千瓦时,增长30.96%,其中:火电121.14亿千瓦时,增长37.1%,水电18.04亿千瓦时,增长0.69%。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原靖远矿务局)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年生产能力666万吨。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保证,而且为发展电力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黄河上游甘肃段已规划和建设的水电站中有3座位于白银境内,大峡水电站和靖远火电厂“水火相济”,已建成总装机容量170万千瓦。

白银市白银市
稀土享有“工业味精”的美称。以生产稀土及相关化工产品的甘肃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稀土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权,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国有专利6项。2000年建成了国内第一条高纯氧化铕产业化生产线。公司可生产9个系列,82个品种,200多个规格的产品。年产氯化稀土近3万吨,居亚洲之首,列世界三强。“熊猫牌”稀土系列产品畅销国内600余家用户和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甘肃长通电缆集团是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电线电缆产品生产企业,也是甘肃省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之一。产品注册商标“敦煌”牌是甘肃省著名商标,敦煌牌系列电线电缆产品荣获“陇货精品”称号。企业近年来研制开发了45项新产品和新技术,部分新产品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企业管理严谨,外销市场广阔,在中西部地区的16个城市设立了20多个销售公司,部分产品还远销东南亚、中东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电力电缆2006千米,增长51.97%。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商贸市场繁荣活跃,医药、烟草、饮食服务等行业连锁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快速增长,2007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49亿美元,增长51%;出口总额:1.38亿美元。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通过招商引资、扶持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发展领域已拓展到加工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开发、现代服务等方面。

白银市金融机构经过整合,建立了包括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在内的,与全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金融机构的种类和业务品种日趋健全,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满足了白银经济发展的金融需要。    金融支撑能力稳步提高。金融机构存款保持平稳增长。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0.25亿元,同比增长13.0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8.84亿元,比年初增加16.3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7.36亿元,比年初下降2.6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4.84亿元,增长4.74%。短期贷款达到53.81亿元,其中,农业贷款9.94亿元,工业贷款14.67亿元,商业贷款13.36亿元,私营个体企业贷款1.06亿元。保险业平稳发展。2007年,全市有保险公司11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8家,人寿保险公司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2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57亿元。全年处理国内赔案6.42万件,其中: 处理财产险国内赔案6.3万件,处理人寿险国内赔案0.12万件。赔款额8800万元。 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4亿元,增长16.2%,增速、增量均创建市以来新高。市、县零售额增长较快。全年市、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分别为34.0亿元和19.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5.5%。住宿餐饮业保持高速增长,批发零售业增速明显加快。2007年,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74亿元,增长22.6%;批发业5.56亿元,增长13.9%;零售业38.04亿元,增长14.3%。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企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6.6%和14.4%。白银商业业态不断拓展,以连锁经营、专卖为代表的新型业态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近几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类连锁经营的超市、便利店、快餐店、专卖店相继涌现。

白银市白银市
“公路通,百业兴”,白银地处西北交通枢纽区,南邻兰州,北通宁夏、内蒙古,西经武威直通新疆,东连陇东。包(头)兰(州)铁路纵贯南北,白(银)宝(宝积山)铁路横穿东西,境内有车站和停靠点29个。白银公路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主要干线公路有国道109线、312线、309线和省道靖天公路、营兰公路、海古公路及15条县级公路。白银距省会兰州69公里,白兰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正式通车;距空港中川机场46.7公里,航空运输十分方便。黄河水运方兴末艾,发展潜力较大。交通运输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07年,全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市公路客运量1588万人,客运周转量9133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329万吨,增长6.01%,货运周转量109803万吨公里,增长7%。白银已阔步走向世界信息的高速公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公司将白银与世界紧紧连在一起。中国电信白银分公司局用交换机容量达20多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3600路端,光缆通达了80%的乡镇,乡镇通电话比重达100%,全市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90%以上。全市电话用户突破20万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白银分公司移动通讯站点100多个,网络信号已经实现移动电话“村村通”。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万户。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移动通讯服务,正在逐步满足商务办公、休闲娱乐和现代生活需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白银电信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科技发展方向,于2000年建成白银门户网站“铜城信息港”。以超级一线通(ADSL)和极速通(LAN)为主要标志的宽带建设工程全面启动运行,“千兆到小区、百兆到大楼、十兆到家庭/桌面”已成现实。同时,创建了宽带精品网站,完善了电子商务应用。 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2007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44亿元(200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1.44%。市话用户年末达到22.32万户,减少3.9万户,下降14.87%;农话用户年末达到11.42万户,增加0.66万户,增长6.13%;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49.64万户,增加13.22万户,增长36.3%;电话普及率达到47.64部/百人,每百人增加5.62部。

房地产开发规模适度,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房地产业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供销基本持平,价格稳中有升,结构基本合理,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3%。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52家,年末从业人数2.49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21亿元,增长26.15%。水泥210.12万吨,增长12.12%。

白银市 - 历史文化

白银市白银市
白银历史悠久。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 文化遗址有16处之多。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西汉以后,境内置祖厉、鸇阴、媪围三县,是白银地区建县之始。西魏至唐,属古会州之地。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为吐蕃所据有。北宋以后,又长期为宋、西夏、金争战的前沿。明置靖虏卫、会宁县。清置红水分县(今属景泰县)、打拉池分县(今属平川区)。至此,境内有4个县级行政单位。民国以后,撤消打拉池分县,形成了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建制的格局。自汉开通丝绸之路后,白银就成为丝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桥梁。唐“贞观之治”时,会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贡驼毛、褐野马、革履、鞍毡、鹿舌、鹿尾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说明白银物产丰饶,经济繁荣。白银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锰等矿物。民国时期,白银是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地方之一。1936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9年9月,白银解放。从此白银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经过近40年的峥嵘岁月,勤劳的白银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成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3D地图网(www.33map.net),汇集E都市三维地图、都市圈三维地图、百度地图、搜狗地图、城市吧地图、google地图等多家地图,方便您根据需要选择适合你的地图进行查询;三维地图通过三维实景模拟的表现方式,网站无缝集成了城市电子地图、三维电子黄页、生活资讯、电子政务、 同城电子商务、同城交友、虚拟社区等服务内容。该平台是以一种全新的人性化WEB界面表现,为城市百姓的生活、工作、旅游、出行参考、网上办事、网上创业等活动提供便捷的解决方案;为城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商家企业提供面向市民宣传互动的快速通道,从而更方便地实现电子政务、地图查询、黄页查询、电子商务、推广宣传等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