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地图-→ 白银白银区地图[切换城市] 
白银地图 辖区: 【白银地图 | 平川地图 | 靖远地图 | 景泰地图 | 会宁地图】 其他:【百度】 【公交查询】 【搜狗】 【google】 【图吧】 【城市吧】 【更多】 【友链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 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 地图。

什么是三维地图

三维电子地图,或3D电子地图,就是以三维电子地图数据库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对现实世界或其中一部分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三维、抽象的描述。网络三维电子地图不仅通过直观的地理实景模拟表现方式,为用户提供地图查询、出行导航等地图检索功能,同时集成生活资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虚拟社区、出行导航等一系列服务。

1.如何查询4S店维修保养记录?(详情)
2.如何查询保险公司理赔记录?(详情)
3.如何查询车在哪个保险公司投保?(详情)
4.如何查询车型年款信息(高低配)?(详情)
5.如何查询出厂配置参数生产日期?(详情)
6.如何查询车牌号车架号和发动机号?(详情)

白银区,位于黄河中上游、甘肃腹地,是白银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素以“铜城”闻名遐迩。区域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现辖王岘、强湾、武川3乡、四龙、水川2镇和人民路、公园路、工农路、四龙路、纺织路5街道,有45个行政村,31个社区,总人口27.78万人。

编辑摘要

白银区 - 区情概况

白银区白银区

辖区内大中型企业20多家,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年生产能力30多万吨,占全省的一半左右。银光化学工业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TDI生产厂家,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甘肃稀土公司年产氯化稀土近3万吨,居亚洲之首。特别是2002年7月开发建设的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已入驻26个项目(包括4个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化项目、3个国家发改委示范工程项目),其中白银扎布耶锂业的盐湖卤水提锂技术和碳酸锂纯度99.4%的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空白,北专家称为中国锂工业的希望。目前,产业园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及非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及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加工制造业等五大产业群。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正在成为中科院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对外开放的模范窗口,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一颗明

白银区白银区
珠。

近年来,白银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技兴业、工业立区,服务城市、致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壮大园区经济,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城乡融合度,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惠及改革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力争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一个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区域中心城市。
  
“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科技兴业、工业立区,服务城市、致富农村,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为本,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白银;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为载体,发挥科技优势,培育接续产业,努力推进城市经济转型;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工业,优化农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以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城乡联动、产业联动、内外联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契机,对接大兰州,融入都市圈,努力把白银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区域中心城市。
  
“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现代城市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多元化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并向宽裕型小康迈进。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达到124亿元以上;大口径预算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超过12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超过4686元。
  
白银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白银速度”、“白银现象”。

白银区是一片开放的热土。白银区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投资兴业。

白银区白银区

白银区 - 历史沿革

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

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开采兴盛,官方在此设立采炼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积销金城”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白银区1956年震惊世界的矿山大爆破,拉开了白银开发建设的序幕。

白银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强湾乡莲花山南麓的齐家文化遗址,说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度坚城初筑于1600年前驻牧境内的鲜卑乞伏氏,后为曾统治整个陇右地区的西秦乞伏乾归政权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兴郡郡治所在地。
  
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区境主要为羌族人游牧地。
秦末汉初为匈奴族游牧地。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区境归汉王朝版图,隶武威郡。
三国时,属魏武威郡媪围县。
西晋初,区境为鲜卑秃发氏据地。西晋末,仍属晋之武威郡。
东晋义熙五年(409),西秦乞伏乾归自木包(今临夏)迁都度坚城(今露天矿址)改元更始,并立秦兴郡,区境属之。
南北朝时,先后隶北魏平凉郡、西魏会州、北周会宁防。
隋初,区境隶武威郡。炀帝大业三年(607),置会宁郡,区境属之。
唐初,隶会州乌兰(今靖远)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属陇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为党项族据地。

白银区白银区

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境内为西夏西寿监军属地。
南宋宝庆二年(1226),蒙古大军入境灭西夏,境内为蒙古族居地。
元统一中国后,属甘肃行省永昌路西宁州。
明代属陕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虏卫(今靖远)。
清代,今四龙镇属兰州府靖远县,今水川镇、强湾、王岘、武川乡境属兰州府皋兰县。
民国初期,境内分属兰山道靖远县、皋兰县、红水县,民国17年(1928)废道,直隶甘肃省政府。民国22年(1933)设置景泰县,红水县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辖境仍分属靖远、皋兰、景泰县。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白银市筹备委员会(县级);1958年4月,白银市升格为地级市。1961年11月,设置白银市市郊区;1963年7月,白银市建制撤销,市郊区改称白银区,划归兰州市。1985年8月,白银市建制恢复,白银区划归白银市。

白银区 - 自然地理

白银区位于甘肃中部、白银市西部,黄河上游中段,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14′38″至36°47′29″、东经103°54′24″至104°24′55″之间。西与兰州市皋兰县接壤;南临黄河,与榆中县青城乡及靖远县平堡乡隔河相望;东与靖远县刘川乡毗邻;北与景泰县中泉乡为界。辖区东西长约47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形总趁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946.5米。

白银区白银区

白银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干旱多风,降雨稀少。多年平均气温8.07℃,日极端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6℃。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蒸发量1997.1毫米。太阳年均辐射量141千卡/平方厘米。累年平均大风日数51.6天。年均无霜期183.8天。

白银区是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有汉、回、满、蒙、土家、苗等22个民族,总人口27.7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0.92万人,农村人口6.86万人。除汉族以外的21个少数民族人口481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3%。区内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个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国际性的宗教。

白银区白银区

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铜、铅、锌、金、银、锰和石灰石、石英石、长石、芒硝、沸石、麦饭石等30多种。凤凰山有色金属开采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600年前的明代,白银厂采矿工人最多时达3000多人,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这个响亮的名字,那时已传遍整个西北。

白银区水电资源充足。黄河流经境内38公里,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黄河“小三峡”工程进展顺利,其中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大峡水电总厂建成并网发电。

白银区交通极为便利。南邻兰州,北通宁夏、内蒙,西经河西走廊直达新疆,东连陇东。包兰铁路贯穿境内,3条国家级公路、2条省级公路和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白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市区距兰州中川机场仅70公里。

白银区 - 卫生事业

白银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现有二级甲等医院1家(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站1家,乡镇卫生院5家(其中3个中心卫生院、2个一般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其中王岘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王岘乡卫生院挂牌),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5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13人,护士296人,床位706张。

白银区白银区

近年来白银区医疗卫生方面有4项科研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有3项科研项目获白银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有11项科研项目获白银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有21项科研项目获白银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7篇。
  
2005年,白银区被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006年,被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

白银区 - 文化事业

白银区是白银市的文化中心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代文化繁荣辉煌,文化市场蓬勃发展,群众文化丰富多彩,1997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区现有文化馆、少儿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市场稽查队、文化活动中心和业余体校6个文化体育事业单位,均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单位,共同肩负着白银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

白银区白银区

近年来,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了大型活动年年组织,阵地活动月月坚持,中小型活动常年不断,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先后承办了白银市第一、二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第一、二届“金凤凰”少儿艺术大赛,全国乡企贸洽会开幕大型表演等在省、市影响较大的活动,为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各项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少儿图书馆为三级图书馆,建成5个乡级文化站,45个村级文化室。同时,建有省级“农家书屋”3个,2008年在全区45个行政村推广普及省级“农家书屋”。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批共1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项,黄河战鼓、西厢调小曲等4项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区、乡、村三级文化网络逐步形成。
  
文化体育产业由小到大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网络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出版物市场、演出市场、体育市场等文化体育市场体系,为地方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其到了辅助作用。目前全区有文化、娱乐、体育等经营单位和经营个体户280余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
  
在推进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中,“白银区体育中心”正在建设当中,已经建成省级标准乡镇文体站5个,45个行政村将陆续建设1个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并配备相应的体育健身器材。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57人,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普及,经常参加锻炼的体育人口已达11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近40%,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结果,文化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滋养生命力,激发创造力,铸造凝聚力,培育生产力。目前,白银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为白银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工业文化、地方文化等白银特色文化优势,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营造富有白银特色的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不断增强白银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白银区 - 教育事业

目前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1所(含教学点),其中中学10所;小学48所;小学教学点4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

白银区白银区
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1所;省A级职业中专1所;农村职业高中1所,成人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26588人,其中中学在校学生10585人,小学在校学生(含教学点)13464人,职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1122人,幼儿入园1417人(含在各小学举办的学前班幼儿)。现有教职工2006人,其中中学教师790人,小学教师1033人,职业中等学校教师74人,幼儿教师59人,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和从事教研、督导、招生等工作教师53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7.1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4.98%,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77.3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就读的适龄学生全部免试入学。

近年来有3名教师获得国家级先进教师表彰奖励,6名教师获省级先进教师表彰奖励,80名教师获市级先进教师表彰奖励;有1名教师被确定为甘肃省学科带头人,15教师被确定为白银市学科带头人;有特级教师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名,甘肃省骨干教师21人,白银市骨干教师185人;通过省级鉴定课题15项,市级鉴定课题12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共1项,市级科研成果共14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优秀教师辅导奖87项,获甘肃省学科竞赛优秀教师辅导奖31项,获白银市学科竞赛优秀教师343项;获国家级优质课竞赛奖2项,获甘肃省优质课竞赛奖70项。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接收和重组了白银铁中、二十一冶中学等4所企业中小学;市一中建成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市二中恢复了高中招生,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白银区 - 科学技术

白银区科技工作始终把科技进步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经济发展抓创新,突出特色产业抓突破,着力科技素质抓提高,使科技的主导地位明显提高,牢固树立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不断增强。1996年,白银区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1997年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称号,2002年、2006年又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1996年5月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单位。2005年3月和2007年3月两次在全市每两年年度县区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中,白银区完成科技进步任务成绩突出被授予一等奖。通过了科技部《2005-2006年度全国市、县、区科技考核》验收。

白银区白银区

截止2007年底,白银区全区共有各类科技人员2666人。其中高级职称165人,中级职称1174人,初级职称1317人。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我用”的方式,充分发挥辖区人才优势,为全区科技工作服务。同时注重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的培养,全区已有665名农民通过集中培训,取得了“绿色证书”。

1、按照“科技兴业,工业立区”的发展思路,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突出高新技术这个亮点,以技术创新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好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转型,做大做强接续产业。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为平台,积极争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白银高科技产业园为载体,着力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产业、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加工制造业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已具雏形。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被国家发改委列入试点给予大力扶持。

2.围绕“服务城市,致富农村”的思路,着力示范推广星火科技,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把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助推器,重点围绕蔬菜、鲜奶、林果、玉米制种四大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技术难点组织立项。我区已建成了“白银市重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白银市北坪反季节果品农业示范园区”和“白银城郊绿色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基地”,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重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02年8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04年8月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006年6月被白银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白银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1999年3月,我区在全省县(区)一级率先建立开通了白银区政府信息网,对外宣传白银,开展网上招商引资;对内为基层提供信息服务。2007年,围绕“数字白银”工程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白银市白银区万米网络化城市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全面建成,实现了城市“数字化”管理,被建设部列为全国第三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单位;白银区门户网站进一步完善;白银区政务协同办公系统投入运行;全区各部门、单位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白银区农村科技网络服务中心已初具规模,目前已组建10个专家组,设立30个农村信息服务网点,从农业与农村科技信息体系、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与农村的渗透和应用。建立区、乡镇(示范园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三级科技信息网络,面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各类载体提供科技、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实现科技人员与农民的信息互动,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知识普及、农产品市场信息沟通等提供技术服务平台。

4.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开展以“”“创新型白银”为主题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训,进行星火适用技术普及培训。2007年全区涉农部门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期,集中培训农民6021人(次)以上;利用广播、有线电视和现场示范指导20场(次),受训农民达2000多人(次);发放各类农业资料26000多余份。企业主要以岗位技术培训为主,每年接受岗位培训职工占企业总数的94%以上。

白银区 - 地方工业

牢固树立围绕工业抓经济的思想,大力实施“科技兴业、工业立区”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潜力和后发优

白银区白银区
势,借助外力扩大开放,启动内力抢占先机,院地院企合作创建了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搭建科技创新载体,构建经济转型平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新兴接续产业。目前,产业园整体建设初具规模,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入驻项目达到40个,完成投资7.12亿元;投产项目达到21个,投放市场产品达到60多个。以银光TDI、碳酸锂、银河电子、瑞特药业和阻燃运输带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加工制造业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群正在形成,探索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新路子,大大提升了白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潜力所在、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区及区以下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8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89亿元,年均增长9.83%。2007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6.01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亿元,同比增长15.9%。

白银区 - 第三产业

先后建成了华银商城、华宇商城、银都商贸大厦、西部大市场、银沪大酒店、四龙路购物广场、农副产品综合批

白银区白银区
发市场等一批大型商城和综合市场;开工建设或相继建成了大坝滩安居工程、嘉华园商住小区、银都文化路商贸中心、饮服公司综合楼、纺织路街道综合楼,工农路街道办公楼、食品公司综合楼等一批房地产项目。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0.9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8.90亿元,年均增长11.4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5.10∶78.50∶16.40调整为3.10∶64.50∶32.40,第三产业上升了16个百分点。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2.1亿元,同比增长13.1%

白银区 - 城郊农业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白银雨润、蒙牛乳业、金穗种业等“农字号”龙头企业和水川重坪、四龙北坪、白银城郊等农业示范园区,壮大日光温室蔬菜、反季节林果、玉米制种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7年,区农业增加值完成2.42亿元,同比增长5.6%。在发展生产方面,完成投资5586万元,实施了金穗种业玉米制种基地、四龙车路沟奶牛养殖示范园区、王岘三合奶牛养殖示范区、武川绿源蔬菜保鲜库、武川优质枣林基地、水川高坪土地开发等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全区新发展日光温室1080亩,累计达到2.54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85亿公斤;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5万亩;发展玉米制种面积3250亩。养殖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奶牛饲养量达到2300头,生猪饲养量达到12.5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4.51万只。完成投资2040万元,实施了农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一池三改”、小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38万元,建设乡村道路6条39.3公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引进动植物新品种65个,推广农业新技术21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白银城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已成为全区农业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新亮点。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4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20亿元,年均增长4.50%。

白银区白银区

白银区 - 旅游服务

白银区位于古丝绸之路的黄河之滨,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打造黄河品牌旅游。在境内长达40公里的黄河沿线上,黄河风情、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旅游景点星罗棋布。目前已经开发的旅游景点有:水川镇大峡沿黄风景旅游区,大峡库区、大峡电厂、水川镇黄河玉兔岛、水川镇重坪园艺场农业观光、四龙剪金山、四龙北坪农业观光,白银公司四龙度假村、四龙黄河航运码头、四龙王家大院农家乐旅游、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人民广场等。能够进一步开发的景点有:乌金峡水电站建设旅游景点、水川镇黄河黄河湿地保护区旅游观光、白银公司露天矿爆破奇观、武川乡红砂岘西路红军战役红色遗址等与之相连的其他景点。旅游形式上,主要以近效沿黄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伴有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俗文化、农业观光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与城市文明等形式。

白银区白银区

从黄河流经水川镇的上游起,有风景奇异、地势险峻、蓝天白云的大峡旅游景点50多处,从这里不超过3华里,有武当神钟,雷祖风云、大川古渡三处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有四面被黄河水包围的黄河玉兔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芦苇湖的十里钓鱼场。黄河流经四龙镇有风景秀丽、被誉为“陇上小江南”的四龙度假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道教名山剪金山、“王家大院”农家乐旅游等。2007年,全区共接待游客约16万人次。

白银区白银区

黄河小三峡建成后,从金城兰州至什川小峡至白银水川大峡、四龙至景泰老龙湾黄河石林可以连成一线,发挥这一水上旅游线路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区现有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三星级旅游饭店3家,较大型宾馆10多家,这些宾馆有套房200余套,标准间1200余间,普通间1500余间,总床位9000张。有旅行社10家,为游客提供国际、国内各条旅游线路服务。除此之外,还有30多家小型旅店及招待所,10多家规模较大的特色餐厅和遍及城乡的特色小吃,羊羔肉、风味火锅、农家饭菜等,满足了不同地域的游客的就餐。

白银区 - 对外开放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的总体要求,围绕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矿产业及资源再利用产业、能源和新能源产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黄河文化旅游产业8大优势产业,不懈探索深化改革、加快开放、促进招商引资的有效途径,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平台,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被评为“中国投资热点地区”和“中国品牌特色城市”,招商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十五”时期,共争取省、市专项资金3.6亿元。引进项目89项,签约资金59.4亿元;共实施项目180项,建成投入运营150项,在建30项,完成投资18.3亿元。项目涉及工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建设、城市开发、教育卫生等领域,成为工业增长的新生力量。中国一汽、中集华骏、蒙牛集团、南京雨润集团、福建盼盼、国芳百盛、华惠麦芽、华润万家、甘藏铬盐、银沪置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投资入驻白银。

白银区白银区

2007年,全区招商引资建设项目22个,共完成投资2.6亿元,占市列年计划22944万元的113.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个。新增就业人数达到402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新签约项目增加7个,签约资金增加9370万元,新开工项目增加6个,新建、续建项目完成投资额增加6990万元,同比增长36.6%。本年度完成的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区2007年固定资产总投资5.3亿元的49.3%,超额完成市、区两级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

2008年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发展接续产业、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拓宽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有选择的组团参加“西洽会”、“津洽会”、“北京科博会”、“新疆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深圳高交会”、“乡洽会”等重要招商节会,围绕兰州项目推介会、华东项目推介会、华南项目推介会、环渤海地区推介会四项活动。以白银高科技产业园、西区、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主阵地,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骨干项目,提升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引导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我区聚集和流动,实现我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

白银区 - 城市名片

白银区先后荣获全省“文明区”、“双拥模范区”和“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等称号。

白银区白银区

2004年白银市被香港投资贸易促进会评为"中国投资热点地区",在首届中国城市博览会上被提名为“中国品牌特色城市”。

随着白银矿城资源型经济转型和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的迅速崛起,过去的“中国铜城”正在变成今天的“西部科技新城”。



 
中国3D地图网(www.33map.net),汇集E都市三维地图、都市圈三维地图、百度地图、搜狗地图、城市吧地图、google地图等多家地图,方便您根据需要选择适合你的地图进行查询;三维地图通过三维实景模拟的表现方式,网站无缝集成了城市电子地图、三维电子黄页、生活资讯、电子政务、 同城电子商务、同城交友、虚拟社区等服务内容。该平台是以一种全新的人性化WEB界面表现,为城市百姓的生活、工作、旅游、出行参考、网上办事、网上创业等活动提供便捷的解决方案;为城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商家企业提供面向市民宣传互动的快速通道,从而更方便地实现电子政务、地图查询、黄页查询、电子商务、推广宣传等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